姑娘小伙正当年
清晨,刚从大学毕业回钢厂任技术员的姑娘罗晓琳,兴冲冲地来到了加热炉青年班,发现小李子违犯了安全操作规程,便不留情面地批评了他。这种严格要求原本无可非议,然而响当当的青年班却觉得他们竟被一个女大学生管住了,未免太不光彩。于是就对罗晓琳很反感,就连班长项志强也不例外。车间主任项师傅对待此事的态度却和儿子项志强截然不同,他非常赞赏罗晓琳这种敢抓敢管的作风,他要求罗厂长让罗晓琳来管青年班。罗晓琳到加热炉班后,既抓生产又抓学习,青年班这群属猴的感到很不痛快,甚至影响了项班长与罗晓琳之间早已产生、但尚未表白的感情。青年班为了抢速度,求数量,背着罗晓琳蛮干,终于发生了卡钢故事。为此全班每个人的奖金都都被扣掉一部分。小李子对此事很恼火,便在一次闯红灯罚款时把闯红灯的女工陈玉的姓名说成罗晓琳,弄得罗厂长为闯红灯的事狠狠批评了女儿罗晓琳一顿。项志强明知事情真象又不愿揭发小李子,自己承担了责任,被严父狠批一顿。罗晓琳为项班长替人受过的精神所感动,主动把烧破洞的安全帽补好送给项志强。正在写检查而总是写不好的项志强,猛然感觉到罗晓琳对自己的深情,待罗去后,他忍不住写起情书来。在全车间的检讨会上,小李子抢过项志强的检查,替班长代念,以求减轻自己搞恶作剧的内疚。不料当众念的却是一张情意绵绵的情书,引起全车间的哄堂大笑。罗厂长、项主任十分尴尬,难以下台,罗晓琳更是羞赧地夺门而逃。这消息很快传给了项大妈,她对念情书一事感到非常满意,于是,老两口也卷到这出戏剧性的冲突里去了。一天,罗晓琳约项志强下班后去参观电子技术展览,青年班的活跃人物们跟踪而至。罗晓琳和项志强只顾忙着躲避后边的跟踪,竟误闯进了"国庆集体结婚登记处"。管理人员要他俩登记,他们拿起笔来就写姓名,也没填表,就急匆匆地跑去看展览了。国庆前夕,省妇联负责"集体婚礼"工作的郑同志来通知项和罗补办手续,才发现这是一场喜剧性的误会。这是一场美好的误会。项大妈却为儿子国庆不能结婚感到惋惜,幸而亲家提议新年结婚,她才喜笑颜开。姑娘小伙们也为这即将举行的喜庆笑得十分开心!
蟹蟹侬
这是一个发生在三代人身上关于螃蟹的故事。赵萧萧是一家蟹宴酒楼的经理,20多岁的她漂亮能干,是都市女强人的代表。她生于苏州东山的蟹宴世家,从小和外公一起长大,对于螃蟹有不解的情结。外公经常号称自己是蟹宴大厨,却很难让萧萧信服。由于一出生就和食物结下了不解之缘,萧萧的美食观和爱情观异样苛刻,她发誓要找到一个和自己一样对美食有所追求的人。龙辉是一家小超市的保安,年纪轻轻的他对于事业有更高的追求,不愿屈就于此,便申请了别的工作。这天是龙辉在超市工作的最后一天,他发现有一位老人在偷超市售卖的大闸蟹,便尾随在后,不料却和老人发生争执。就在两人争执不下时,螃蟹脱手飞出正好打中一个人,就是赵萧萧。原来老人正是萧萧的外公。结果赵萧萧和龙辉大吵一架,两人结下梁子,不欢而散。第二天早上,酒楼出了紧急事件,送来的螃蟹竟然死了一大半。萧萧匆匆赶到,果断地解决了问题。却发现,酒楼新请来的经理助理竟然就是龙辉。女上司,男下属,不是冤家不聚头。萧萧借机恶整龙辉,却不料龙辉和外公竟然成了忘年之交,让萧萧哭笑不得。这家餐厅是一家百年老店,现在的负责人是酒店的继承人吴晓迅是一位没有能力有些软弱的中年人。他告诉萧萧,酒楼现在面临被收购的危机,解决危机唯一的办法就是——为台湾首富黄格新举办一场他儿时品尝过的完美蟹宴。出于对酒楼的热爱和对事业的追求,萧萧努力钻研蟹宴。秋天到了,酒楼按惯例要开始经营阳澄湖大闸蟹,但是今年苏州那边的供货却出了状况,并且没有合理的解释。为了搞清楚事情的缘由,萧萧和龙辉来到了苏州。一场“蟹宴大赛”迫在眉睫,传统、人性、权利、情欲、秘密,终极“PK”一触即发……峰回路转,比赛的结果出人意料。50年前,究竟是谁做出了传说中的“赵家蟹宴”?代表品味和风雅的“蟹八件”又该如何使用?外公和首富有何关系?孟成和龙辉,爱情和事业,萧萧到底该如何抉择?万事皆有因,万事皆有果;一切纷乱皆因螃蟹而起,一切谜团皆为螃蟹所解;现代男女的爱情观看似天经地义,却被螃蟹挑战;传统社会的家庭观似乎渐行渐远,却被螃蟹找回。暂时放开城市的嘈杂和车水马龙的喧嚣,用心享受一顿精神与视觉的饕餮盛筵,让千言万语化为一句——“蟹蟹侬”。
天边
虽为小成本电影,但是《天边》对于剧情的把控上一点都不马虎,在保持故事完整性的同时,导演诺明花日更在表达上寻求到了“拉拢观众”的突破点———打亲情牌。有人说,《天边》是典型的、老百姓爱看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它关乎人类最基本的感情———亲情,关于人们最熟悉的社会基本单位———家庭,这些最容易引起观众共鸣,最容易牵动人心,虽然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设定,却能在不动声色中浸润着人们的心田。的确,影片对于亲情的真挚演绎正是《天边》能够打动观众的主要原因。诺明花日在导演交流中说:“现在社会中每个人都很忙碌,甚至没有时间珍惜自己的家人,对于每个人来说,家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家庭的爱,生活将变得没有任何意义,这也是我拍摄《天边》的原因之一。”《天边》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内蒙草原上的故事,蒙古族姑娘苏日娜和母亲被父亲抛弃,母亲在苦守和期待中忧病交加,临死前挣扎着把女儿背到寺庙托付给喇嘛后安然离世。后来,苏日娜被前来拜佛的汉人收养。20多年后,苏日娜父亲的忽然出现打破了已经身为人妻为人母的苏日娜的平静生活,苏日娜在爱与恨之中做着艰难的抉择,最终,她选择了原谅。很多观众在看完片后深受感动,母爱的伟大、儿童的无助以及蒙汉人民浓浓的人情味,诺明花日对于情感的得力把控甚至使一些观众将《天边》比作蒙古版的《妈妈再爱我一次》,赢得了不少观众的泪水。与观众印象中的主旋律电影不同,《天边》在摒弃刻板叙事方式的同时,不再追求对于宏大主题的追求,用导演诺明花日的话说,《天边》是从细微处入手,想要着力关注的是情,这种关注与其说是情感的表述,不如说是对人性的剖析。团圆、离别、误解、等待、谅解在这一系列的戏剧冲突中,男人的“面子”、女人的“痴情”、母爱的伟大、孩子的无助,都被诺明花日的镜头一一扫过,细细看来,这些细节片段大多是当今社会中常见的现象,而这其中我们总是能或多或少地找到自己或者家人的痕迹,涌上心头的更多的是一种似曾相识的感动之情。与此同时《天边》中苏日娜与汉族养父之间的浓郁亲情也将家之亲情升华到了民族之亲情,主流价值自然体现。从《天边》可以看出,小成本电影不一定非要靠新鲜怪异的东西吸引眼球,关注真实生活以朴实打动人,能够引导观众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获取感动,从片中得到启示的影片一样能够获得观众的认同。
*
*